地點: 左轉有書, 100台灣台北市中正區鎮江街3-1號
第16場:競技等於運動?體育工具化的臺灣運動發展
時間:10月7日(週二)1900-2100
地點:左轉有書
主講:林欣楷(作家,著有《我們的足球夢》)
參考書籍:《我們的足球夢》(玉山社)
報名表單: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4_2wOMMYVUzxsdntR_YI1reWd5Ki6KkEimC64Mq4mvQaj-g/
說明:
1960年楊傳廣於羅馬奧運摘下中華民國第一面奧運獎牌,使中華民國官方意識到參與國際競技有助於維繫中華民國的主權,因此由原先專注於「體育國防化」、「課外活動軍事化」的方針,調整為「全民體育」和「培訓競技運動員」並重,企圖複製楊傳廣的成功經驗,打造臺灣的競技培訓系統。
另一方面,足球雖然自日本時代就已經在台灣紮根,但在特殊的政治環境下,本土的足球運動卻遭到邊緣化,直到1960年代中期才隨著官方政策轉向才獲得行政資源挹注,由中華足協組織培訓隊「莒光足球隊」,並實驗性的開始推廣女子足球,並意外地在國際賽中連戰皆捷,使得女足和三級棒球在1970-1980年代成為臺灣社會的重要記憶。
臺灣足球運動反映著威權時期以來「體育工具化」的現象,政府基於政策定義體育的目標,也讓運動的目的被限縮。相對於此,民間對於參與足球運動和競技的需求並未被有效的組織過,導致我們對於參與足球的社群缺乏認識和統計,流於想像。《我們的足球夢》作者林欣楷將帶領左轉的讀者去了解威權體制下足球運動的發展與侷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