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流程/講者與表演者簡介

節目表

日期|2025年8月30日(六)

時間|15:00-21:00

地點|台北市濟南路×中山南路口(立法院西南側)

【表演者介紹】

<裝咖人Tsng-kha-lâng>

音樂結合傳統北管,受著台灣土地的氣味佮目屎來創作,注意著臺灣的庄跤、受難孤魂故事。慣勢用陰神、陰身、鬼怪神摻入歌曲故事。

<楊舒雅>

新生代饒舌歌手,長期關注台灣社會議題,並藉由音樂能深入人心的特質,在長期充滿性污辱、刻板印象及厭女文化的嘻哈饒舌音樂圈裡,替父權框架下的性別與政治議題發聲,進而開啟人們對公眾議題的好奇並促進討論。

講者介紹

<陳列>

是散文作家也是政治人物,代表作品有《地上歲月》《永遠的山》《躊躇之歌》《殘骸書》等。長期關注並撰寫台灣土地與人民的故事,風格樸實真摯,不僅以文學作品紀錄自身的個人生命經驗,也在作品中反映出台灣社會的歷史變遷與傷痕。

<溫宗翰>

長期關注臺灣民俗學、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等議題,以「史學皮肉、民俗骨、文學心」為自己的研究心靈做註解;認為「民俗學」雖未在台灣成為獨立學科,但仍持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應予以理解、珍惜與傳承,可謂是台灣主體認同的最後一哩路。

<周婉窈>

歷史學者,以專研台灣史聞名,尤其在移民史、近現代社會發展以及文化歷史研究上具有深厚貢獻,著有《台灣歷史圖說》。除了學術研究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致力於推廣台灣歷史知識,透過講座、專欄與公共教育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台灣的多元文化與歷史演進。

<葉浩>

專攻政治哲學與國際政治理論的哲學學者,研究關注自由主義、民主理論,以及轉型正義等議題,特別著重於歷史不義與政治和解的探討。以「政治時差」與「雙螺旋時差結構」等概念,分析台灣社會中不同族群的記憶與認知落差,並探討如何在多元敘事中尋求民主共識。

<孫友聯>

前任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兼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委員。關注人權、勞工權益、環保與土地議題,長期致力於推動勞工運動、社會正義與民主改革,並透過教育與公共參與,促進社會的關注與理解。認為社運的意義在於每個人都能自由表達意見,展現多元價值。

<楊翠>

是台灣知名作家、文史學者與社會運動者,曾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任委員,著有多部作品,包括散文集《最初的晚霞》、傳記文學《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以及記錄318學運的《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318運動事件簿》等,融合歷史研究與文學書寫,關注台灣的社會變遷與多元文化。

<李敏勇>

另有筆名李溟、傅敏,戰後影響臺灣文學甚鉅的笠詩社世代代表人物,也是翻譯家、評論家。曾主編《笠》詩刊、擔任《台灣文藝》社長、台灣筆會會長、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現代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圓神出版集團總監,透過書寫與社會實踐,致力於抵抗威權與殖民。

<陳俊宏>

作家、政治學者與人權推動者,曾任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著有《人權、正義與差異政治》等書。透過文學與藝術的形式,致力於推動轉型正義與白色恐怖歷史的公共記憶,以及社會對歷史創傷與人權議題的認識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