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流程/講者與表演者簡介

2025文化中元祭典:安魂送煞·永續台灣|書魂市集 X 普度晚會

左轉有書將在不義遺址「青島東路3號」舉辦70年來首次的民主普度,誠摯邀請您一同參與!

📍 時間:2025 年 8 月 30 日(六)15:00 開始

📍 地點:台北市濟南路(立法院旁)

【表演者介紹:楊舒雅】

饒舌音樂創作者,作品關注歷史、女性、台灣,代表作〈華康少女體內份子〉(2019),以詩意敘事描寫台灣歷史處境,youtube至今達259萬點閱;作品〈記憶說〉(2025)是台灣首部以不義遺址探討國族歷史失憶的音樂作品。2025年初台灣饒舌性別論戰中,寫下轟動各方的女性diss track〈Rule男Freestyle〉(2025),歌詞辛辣直指厭女「不是嘻哈,只是嘻哈沙文主義」。創作精神:心境平和、鬥志高昂,致力於寫台灣的故事,寫女性的故事,寫台灣女性的故事。

【表演者介紹:裝咖人Tsng-kha-lâng】

音樂結合傳統北管,受著台灣土地的氣味佮目屎來創作,注意著臺灣的庄跤、受難孤魂故事。慣勢用陰神、陰身、鬼怪神摻入歌曲故事。

得獎經歷:

2024年 參演高雄大港開唱

2023年 《夜官巡場》小說獲臺灣文學金典獎、蓓蕾獎

2022年 入圍 第33屆金曲獎-最佳新人獎

【接力短講】

<溫宗翰>

長期關注臺灣民俗學、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等議題,以「史學皮肉、民俗骨、文學心」為自己的研究心靈做註解;認為「民俗學」雖未在台灣成為獨立學科,但仍持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應予以理解、珍惜與傳承,可謂是台灣主體認同的最後一哩路。

<陳列>

是散文作家也是政治人物,代表作品有《地上歲月》《永遠的山》《躊躇之歌》《殘骸書》等。長期關注並撰寫台灣土地與人民的故事,風格樸實真摯,不僅以文學作品紀錄自身的個人生命經驗,也在作品中反映出台灣社會的歷史變遷與傷痕。

<周婉窈>

歷史學者,以專研台灣史聞名,尤其在移民史、近現代社會發展以及文化歷史研究上具有深厚貢獻,著有《台灣歷史圖說》。除了學術研究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致力於推廣台灣歷史知識,透過講座、專欄與公共教育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台灣的多元文化與歷史演進。

<葉浩>

專攻政治哲學與國際政治理論的哲學學者,研究關注自由主義、民主理論,以及轉型正義等議題,特別著重於歷史不義與政治和解的探討。以「政治時差」與「雙螺旋時差結構」等概念,分析台灣社會中不同族群的記憶與認知落差,並探討如何在多元敘事中尋求民主共識。

<徐書磊>

法律白話文運動營運長、市民書店創辦人。畢業於輔仁大學財經法律系,專長為判決、契約及各類公證文書等中英雙向翻譯,曾任法律翻譯師與法律媒體編輯。

<廖志峰>

允晨文化發行人。淡江大學中文系畢,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分班結業,曾任廣告公司文案、國會助理、編輯,並主持央廣「台灣心風景」節目。喜歡旅遊、看電影、漫步和攝影,文章、隨筆散見報章雜誌。 著有《書,記憶著時光》、《流光——我的中年生活》、《秋刀魚的滋味》。

<孫友聯>

前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兼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委員。關注人權、勞工權益、環保與土地議題,長期致力於推動勞工運動、社會正義與民主改革,並透過教育與公共參與,促進社會的關注與理解。認為社運的意義在於每個人都能自由表達意見,展現多元價值。

【聯合祈福】

<楊翠>

是台灣知名作家、文史學者與社會運動者,曾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任委員,著有多部作品,包括散文集《最初的晚霞》、傳記文學《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以及記錄318學運的《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318運動事件簿》等,融合歷史研究與文學書寫,關注台灣的社會變遷與多元文化。

<李敏勇>

另有筆名李溟、傅敏,戰後影響臺灣文學甚鉅的笠詩社世代代表人物,也是翻譯家、評論家。曾主編《笠》詩刊、擔任《台灣文藝》社長、台灣筆會會長、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現代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圓神出版集團總監,透過書寫與社會實踐,致力於抵抗威權與殖民。

<陳俊宏>

作家、政治學者與人權推動者,曾任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著有《人權、正義與差異政治》等書。透過文學與藝術的形式,致力於推動轉型正義與白色恐怖歷史的公共記憶,以及社會對歷史創傷與人權議題的認識與反思。

<黃春生牧師>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現任濟南教會主任牧師,曾任台灣神學院董事,長年致力於神學教育與信仰實踐的推動。因為深信信仰應與時代同行,長期關注台灣社會的民主轉型與人權議題,也積極聲援境外受難者。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期間,黃牧師不僅透過教會資源協助來台避難的香港青年,也多次公開發聲,呼籲社會正視中國與香港的政治迫害,展現深刻的牧者關懷與社會責任。

<陳柏瑜道長>

現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創作組,師從礁溪明德道院蘇至明道長、基隆雷成壇李戊己道長,現任台北雷玅壇主持、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駐廟道士。

致力結合藝術專長與道教文化,認為道教並非一個出世的宗教,所以積極關注社會議題,並期望將道教的老靈魂打磨出合於時代的嶄新樣貌。

場地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