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社區實踐協會
Taiwan Community Practice Association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在2007年走入萬華社區,從陪伴街頭遊蕩的孩子開始,而後遇見許多面臨困境的家庭,便長期扎根於社區,以社區支持家庭開展工作。
因著貼近的工作,看見人的力量,認為人不應被當成問題處理,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耐,讓人的長處發揮、短處被協助,便能相輔相成的一同前進。依著社區裡人們的需要而開拓出不同的行動,以陪伴支持、組織團結、培力參與、社會倡議等行動發展方案。
我們嘗試在都市裡撐出一些空間,在日常生活裡創造關係與連結,織起社區互助的網,期許一個能夠安穩自在生活的社區就在每個人身邊。
看見社區許多因著身體的衰退、年齡的增長,或身心症等各種情況影響而步伐慢下來的人,難以被社會理解與承接,逐漸脫離了隊伍而無安身之處。我們深信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價值跟擅長的事,只是不一定能在現代追求成功、效率的社會中找到一席之地。於是我們嘗試在社區中發掘居民們的需求跟專長,形成合作、互助的經濟模式,稱為社區合作經濟。嘗試開創友善彈性、互助的就業機會,讓人能有更多元的選擇,並且找到繼續走下去的力量。曾經有培力社區新移民媽媽共同經營的越窩越好越式小吃店,目前有定期與萬華眾社福團體舉辦培力草根的培根市集,以及提供友善就業機會的大水溝二手屋等專案。
因緣際會來到南萬華的社區,與街頭遊蕩的孩子相遇,從游擊式陪伴到穩定開設兒少據點進行課後照顧;認識孩子後擴及家庭工作,支持家庭面對生活的難關;近年更開始投入婦女工作,陪伴婦女們的自我照顧及身心修復。我們嘗試在都市裡撐出一些空間,在日常裡創造關係與連結,織起社區互助的網,期許一個可以安穩自在生活的社區就在每個人身邊。
《貧窮人的台北》為雙年於10月舉辦的系列倡議行動,自2017年起,由台北關注無家者、都市原民、社區與青年等都市貧困者的NGO所發起,環繞「看見」、「聆聽」、「體會」、「團結」四項行動核心,貼近貧窮處境,記錄、傾聽身處其中者的生命故事後,一同並肩而行。而我們身為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的一員,也固定參與其中,嘗試陪伴社區貧困家庭的發聲與團結。
與許多夥伴團體一同開啟了《社會救助法》的修法倡議,我們關注於各項制度上的不友善,期待讓更多有需求的家庭取得所需的福利服務來穩定生活;同時也嘗試建構更完善且具階段式的脫貧策略,讓每一個家庭可以更穩健的脫離貧窮狀態。我們嘗試持續透過記者會、公聽會以及拜會黨團和候選人的方式,嘗試將議題擴大,讓更多社會大眾關注;也透過民意調查、讀書會以及訪談社區中的家庭,將我們的視角逐步擴大,期許自己所提出的法案可以真正貼近家庭的需求。目前仍持續的備戰,透過與不同團體合作更精進我們的草案版本,也積極爭取衛福部在草案研擬過程中邀請民間團體一同參與,讓民間的各種困境與聲音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