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Taiwan Thousand Miles Trail Association (TMI Trail)
千里步道運動始於2006年4月23日。由黃武雄、小野、徐仁修共同發起;是一個長期致力於保護台灣山海風光與人文之美的公民行動:從找出生活周遭的美麗小徑開始,藉由慢速深度的行旅方式以及師法自然的手作維護,讓行走其上的你我,可以更真切的了解我們所生活的這塊土地。
千里步道是一個議題包容性很廣的公民運動。回顧2006年至今,可用五個階段來概說其推動歷程。
第一階段2006~2010,以環島步行和單車路網的串連、去除鄉野三害及綠色綠權的倡議為主要工作;
第二階段2010~2014,以路網活化~到農漁村住一晚的生態旅遊倡議,以及步道守護~步道願景與守護三部曲為推動主軸;
第三階段2014~2018,則進入步道學體系的建立、國家綠道的倡議,同時積極加入國際步道組織;
第四階段2018~2022,持續優化手作步道的制度推動、參與國家綠道的實體建置、促成台灣長距離步道與國際的接軌。
2022年底,在全球疫情蔓延三年終於逐步解封後,在各界公私協力的通力合作下,我們迎來21個國際組織、84位國際友人,圓滿舉辦首次在台灣舉辦的亞洲步道大會。步道運動第五階段以:手作步道十年有成.經典復刻、國家綠道第二階段推動,以及綠道之家.草根行動為主軸,邀請所有關心台灣步道運動發展的朋友們一起再出發!
2005年黃武雄教授所寫的一篇名為「夢想一條環島的千里步道」的文章,促成了千里步道夢想的啟動與實踐之路。
2006年世界地球日第二天,啟動大會於新北市花園新城女童軍活動中心舉行。歷經五年的踏查、跨縣市試走、選線、定線,以及智庫沙龍、各地說明會、地方政府拜訪等行動,2010年在各地熱情參與朋友們的合力下,完成合計近3000公里的環島山線與海線,及彰雲嘉南屯線的環島路網主幹道與東西向主支線之串聯。
為了將步道運動的目的與路網串連成果,讓更多社會大眾了解,依序出版《走路》、《千里步道環島慢行》、《到農漁村住一晚》等書,推廣慢速深度在地的走路文化,在生活中體現環境守護的理念與價值。
路網完成後,結合路網與周邊城鄉聚落及社區,成為落實守護山海美麗風光與在地文化的基地。另一方面,則以工作假期的方式,導入生態旅遊的培力模式,透過手作步道,為社區帶來在地經濟,同時也達成文化傳承與環境守護的目的。
2012年有感於步道的環境守護需要更多社會大眾的關注,提出步道新願景:「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全面展開郊山守護三部曲──鋪面調查、步道學、台灣步道日──之倡議與行動:2013-2014經過兩年多志工培力與調查,完成雙北274條郊山步道鋪面調查;2013年首度提出「步道學」的概念,以深化志工參與行動的專業知能;訂定六月第一個禮拜六為台灣步道日,2014年為第一屆。
匯集過去步道運動所關注之面向(環境保護、在地認同、地區發展、文化傳承、歷史記憶、休閒遊憩),提出關於土地和文化記憶的美麗願景。啟動「重現淡蘭百年山徑」倡議行動,協助樟之細路、山海圳綠道的規劃與建置。
2017年透過國發會委託之「建構綠道網絡」計畫,提出國家綠道綱要計畫,同時研擬綠道法案,進行立法倡議;以環島路網的串連成果為基礎,從步道到綠道,建構具台灣特色的長距離步道系統。同時,也與林務局合作完成「手作步道工法手冊」,建立步道分級制度與工法規範。
此時期是跨領域跨部會公私協力平台建置的關鍵期,透過長距離步道的建置,捲動更多民間、社區、政府、專業團隊的共同合作。
除了持續參與淡蘭、樟之細路、山海圳三條優先推動綠道的推進,這一階段也積極參與糖鐵、水圳、原民等綠道之倡議。手作步道的推動也在這個階段更加受到民間社區部落及公部門的關注和支持:2018-2020年以三年時間進行全段手作維護的崩山坑古道、結合農村再生的社區型區域步道,乃至離島中的離島,都有手作步道志工的身影。
2019與交通部觀光局完成國際交流公私協力合作備忘;2021年舉辦自然步道國際論壇、參與世界步道聯盟(WTN)每月例行的TRAILS TALK線上交流會、邀請駐台使節等走訪國家綠道與自然步道;2022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之下,舉辦了疫情後在台登場的第四屆亞洲步道大會,在各界公私協力的通力合作下,迎來21個國際組織。
台灣舉辦的亞洲步道大會圓滿落幕後,步道運動進入第五階段,將以:手作步道十年有成.經典復刻、國家綠道第二階段推動,以及綠道之家.草根行動為主軸,邀請所有關心台灣步道運動發展的朋友們一起再出發!百年來,不分東、西方,無數的人們因懷著走向遠方的夢想而上路;而今,人們也因走向遠方,而孕育出新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