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綠色行動

戒嚴就是軍事統治 | 反戒嚴,抗蔣家

事件簡介

「519綠色行動」是繼美麗島事件後的第二次大型群眾集會,亦標誌著台灣反戒嚴運動的重大突破。台灣在戰後被國民黨政府接管後,便因國民黨在中國內戰失利而被一同實施《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及《戒嚴令》。

國民黨在1949年敗退至台灣後,不但維持戰時「臨時措施」,將《憲法》對人民權利與尊嚴的保障束之高閣,更規定罷工罷市、鼓動學潮者可處死刑;除此以外,更頒布《懲治叛亂條例》和《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合稱「四大惡法」),進一步限制人民自由。事實上,60年代台灣本島在美國保護下,未曾遭到中共侵略,只有國民黨以「嚴防匪諜」打壓國內異己。戒嚴體制下的台灣發展停滯,被多國斷交,國內不滿情緒高漲,國民黨血腥反制,反而引起美國國會的關注與壓力。

1984年江南案曝光後,蔣經國被迫承諾結束家族統治,黨外人士開始籌組政黨,但受情治機關威脅而停滯。然而,1986年菲律賓「人民力量革命」推翻馬可仕獨裁政權,鼓舞了台灣黨外人士。《自由時代周刊》鄭南榕、江蓋世,以及時任立委江鵬堅選定5月19日,以「紀念台灣戒嚴日」為由舉行非暴力集會,要求解除戒嚴。

集會當天,鄭南榕與黨外立委江鵬堅計劃從龍山寺遊行至總統府,意外吸引數百名支持者。鎮暴警察隨即包圍集會人士,聲援民眾被隔在外,雙方對峙12小時後方告解散。集會引起《時代》和《新聞週刊》等國際媒體關注,使國際社會對台灣的黨外運動訴求有了更多了解,進一步加大對國民黨的壓力。

後續影響

國民黨在美國壓力和菲律賓革命的影響下,未敢進行大規模鎮壓,亦迫使蔣經國在當年10月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承諾解嚴。集會聲勢同時鼓舞了黨外力量整合,最終於9月28日黨禁未除之際成立「民主進步黨」。

儘管民主潮流不可逆,但國民黨仍然想抓緊政權,遂在519後以其他罪名拘捕黨外人士。鄭南榕被未審先囚8個月,兼任《自由時代周刊》及《蓬萊島雜誌》的社長陳水扁也同期入獄。1987年7月15日,國民黨宣布解除長達38年2個月的戒嚴後,又隨即頒布《國安三法》,《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動員戡亂時期集會遊行法》以及《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法》(合稱「國安三法」),繼續打壓公民社會及言論自由。

鄭南榕在1987年1月出獄時,已經看透「解嚴」僅是形式,決定繼續用行動衝破黨國禁忌,發起戒嚴以來首場公開紀念228事件的遊行、成為首位在公開場合宣示「台灣獨立」的人。同年5月19日,他與成立不足一年的民進黨再次發起集會,爭取「百分之百解嚴」。

參與組織

推薦書目

(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