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事件

打倒特務統治 | 反對國民黨專政

事件簡介

美麗島事件是台灣近代民主化發展的重要轉捩點。事緣為時任黨外立委黃信介有見國民黨政權藉「斷交」為名取消選舉,認為黨外在新形勢下須更具組織化、更具論述基礎,遂與林義雄、張俊宏、姚嘉文,以及施明德共同創辦《美麗島》雜誌,並在1979年8月16日創刊。《美麗島》隨即在主要城市設立服務處,以文字及演講宣揚民主理念。

年底,施明德響應長老教會,計劃於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在高雄舉辦集會。國民黨為此宣布當天實施軍事演習,禁止任何公眾活動,並於12月9日逮捕兩名義工,動用私刑,引發黨外人士及支持者強烈反彈。

當日,國民黨出動軍、警在高雄重兵佈防,並配備鎮暴車。群眾無懼恫嚇,從《美麗島》高雄服務處出發,到大港埔圓環(現:捷運美麗島站地面)集會。鎮暴部隊封鎖現場並施放催淚瓦斯,又派遣流氓攻擊示威者,群眾以石頭及棍棒還擊,直至凌晨才漸告平息。

事後,蔣經國將之定性為「叛亂」,並下令全國大搜捕。截至1980年1月,共152人被捕,多人遭受酷刑,包括鼻孔灌辣椒水等。海外台灣人迅速聯絡美國及國際人權組織,促使美國政府對蔣經國施壓,要求公開審判,並以對台軍售為籌碼,換取黃信介、陳菊等被控叛亂罪的8人免於死刑。最終警總軍法處判處施明德無期徒刑,其他人則被判12至14年;其餘37名政治犯則轉交司法審判,刑期9個月至7年不等。

後續影響

美麗島事件的大審在美國壓力下進行公開審訊,黨外人士將法庭轉化為批評國民黨戒嚴和黨禁的政治宣講場,這些訊息透過公開報導成為全民的民主教育,進一步削弱國民黨的統治合法性。

在1980年底的選舉中,多名美麗島受刑人家屬首次參選並成功當選,包括張俊宏的妻子許榮淑、黃信介的弟弟黃天福等。翌年,辯護律師陳水扁、蘇貞昌、謝長廷等人在地方選舉中獲勝,黨外勢力逐漸進入體制,促成1986年民主進步黨的成立。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副手為在美麗島大審中被控叛亂的呂秀蓮,實現台灣首次政黨輪替。

美國政界持續關注入獄的黨外人士,多次致函蔣經國要求釋放政治犯。蔣經國自1984年起逐步提前釋放受刑人。1990年,李登輝總統與野百合學運代表會面後,於5月20日就職當天簽署《總統令》,宣告美麗島8人叛亂罪名失效,正式平反美麗島事件。

Mitwirkende Organisationen

推薦書目

吳乃德。2020。臺灣最好的時刻 1977-1987: 民族記憶美麗島。春山。

張炎憲、陳朝海。2000。美麗島事件30週年研究論文集。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