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左轉有書, 100台灣臺北市中正區鎮江街3-1號
時間:11/14 19:00
地點:左轉有書(100臺北市中正區鎮江街3-1號)
19:00~20:30 藝術家分享
20:30~21:00 觀眾QA
今年9月,一群台灣藝術家透過結合生命史的歷史記憶、文化與當代社會議題,做不同面向的創作與實驗,並且辦了一場藝術展,將「台灣」帶到了丹麥去。這次,我們邀請到了其中五位藝術家要來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
藝術家介紹|
黃國才,他的藝術作品探討人與社會及政治生活空間的關係,手法多元包括雕塑、裝置、攝影及行為藝術。其在200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展出的「流浪家居」,以及在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上引人入勝的「漂流家室」和「夢遊號」裝置藝術最為著名。他引人注目的政治藝術作品,曾在香港七一遊行期間吸引了眾多示威者,並獲得本地和國際媒體關注,成功融合了藝術與行動主義,拓展藝術的邊界。這種對社會創新意義的作品,得到多項聲譽卓著的獎項及博物館永久收藏。
過去十年來,黃國才一直致力於將藝術創作與社會行動主義連結,推廣政治藝術帶來社會正面轉型和創新的可能性。起初,他參與香港的各種抗議活動,並使用大型道具。然而,隨著中國共產黨日益收緊對香港的政治控制,使得示威活動更具危險性,他後期的作品則轉向運用身體偽裝和角色扮演。2021年,為了追求百分之百的藝術表達自由,黃國才離開香港,自我流亡至台灣,並在台中設立了藝術工作室,並持續為香港人權發展透過藝術在海外發聲並引起關注。
潘志偉Ateng A’yic,1988年生於花蓮豐濱立德部落。從事影像工作,擔任劇情短片與紀錄片導演。出生證明記載為阿美族,卻在三十歲發現自己源自噶瑪蘭族的大家族。長期關注原住民族遷移、城市與鄉鎮的變遷、文明與荒涼衍生的身份流動、矛盾與困惑。自2011年起,開始創作劇本與小說,並同步製作劇情類與紀錄類影像作品。
陳美玲,2000年生,高雄茄萣人,台越新二代,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學士班,專攻水墨創作。現創作媒材:水墨、版畫、膠彩、篆刻、書法
李禹彤,畢業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修社會學,現於瑞典隆德大學攻讀媒體與傳播研究碩士。研究興趣涵蓋政治傳播、民主、轉型正義及性別議題。曾主持並辦理多場公民審議論壇,涉及地方發展、教育與科技政策。學術之外,熱愛與人交流,也喜歡親近山林。曾獨立出版中英雙語的朝聖之路遊記,並從事插畫、社群經營與劇場舞台設計等工作。夢想成為帶著指南針與筆記本的探險家,但如今手中的筆,不只想描繪浪漫的風景,更希望在筆尖的琢磨之間,推敲出民主與人權實踐的路徑。
胡嘉穎,2001年生,台灣與澳門的混合產物,覺得自己應該要去台灣海峽當海盜。長年參與台灣社會運動,關心土地、轉型正義、台灣國家正常化,還有居住在島嶼上的所有人。雖然一直以來都在抗爭前線,但希望可以創造一個有更多對話空間的社會,期待可以看到一個新而獨立的台灣國。創作以與社會議題相關之裝置及互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