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亂源


2021直播影片匯整

一起來回顧2021年左轉撐社運舉辦過的活動吧!


活動筆記|《餘地》新書分享會:從遺忘打撈自我

(筆記整理:陳佳旻;編輯校稿:萬巧蓉)

在新作《餘地》的後記中,顧玉玲提及,為了看清此時此刻,必須得要探向來路,而這麼一探,就回顧到他的父執輩,從日治時期一路到白色恐怖。但他書寫的焦點並非所謂的百年歷史,而是此時此刻眼前的那些人,他想處理的是「當下」。即便是年輕世代沒有親身經歷白色恐怖時期,也能感受到「餘震」至今仍未了。

在取材時,顧玉玲選擇的田野對象大部份不是直接受到高壓迫害的那群人,而是相對來說邊緣的。這其中有個策略性的想法:在解嚴以後,越來越多的史料重見天日,受到冤屈、從容赴義的故事開始出現,但顧玉玲想選擇的並不是直接的受害者,而是希望能找到更接近一般人的樣子。

至於看待轉型正義的方式,顧玉玲覺得並不需要著急於定罪,越著急著定罪,無非是讓事件更迅速的結束,繼續快步往前走。然而傷害並不容易解決,尤其是極權統治,它織就一張龐大的共犯結構,讓每一個人都脫不了身。極權政府並不是直接高壓的逼迫,多半是讓高壓環繞整個系統,很多人都在這裡沾了一點血腥,被揭露之後所有人都逃不掉。所以,當我們一直在幫加害者貼標籤定罪,就會有越來越多身處灰色地帶的人被推出來。

以二戰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案例來說,當時在嬰兒潮出生的孩童們長大成人後,開始追究過往德國人的罪行,就加害體系來說,犯了罪的人包括決策者、執行者、旁觀者,以及活下來的倖存者。在和學生進行討論的時候,顧玉玲又發現了一種新型態的加害者:不進行歷史清算的人們。或許將其定罪有些過火,但不在歷史現場的我們卻有責任。當代在面對的問題,大抵上就是要不要繼續幫助這些記憶找到真相。

回到書籍本身,可能有聽眾提問,《餘地》中的年輕世代是否太過樂觀,並沒有意識到過往的威權壓迫,同時,人們真的能夠對自己沒有親身遭遇過的事情發出如此真誠的心意嗎?顧玉玲回答,書裡的年輕人,不見得是為了過往的事情散發出善意,也沒有執著於追討白色恐怖的歷史真相,而是面對著他們自己的困境和當代種種的問題,並沒有比他們的長輩還要少。

對於年輕一輩的難題,顧玉玲並沒有感到樂觀,只是覺得反抗的形式、條件、世代都與過往不太相同。她說,在她的那個世代,可能還有一點英雄崇拜的情節,過往曾經受到威權壓迫,在準備逃離壓迫時,就會自然地去尋求另一個反叛英雄,享有的是同一套邏輯:只要崇拜就好。但在看到二十出頭的這群年輕世代,他們沒有對於英雄的幻想,且遭遇到的是努力之後也不一定會成功的狀況,顧玉玲看到的是相互幫助、手牽手向前並行,因為年輕人除去此外,別無出路。


活動筆記|沖印民主運動影像——紀實攝影記者的鏡頭

(筆記整理:陳佳旻;編輯校稿:萬巧蓉)

「當我按下快門的瞬間,記下我們曾經抗爭歲月,我深信,抗爭影像搭配文字,是更有力量的訴求。」

在民進黨成立之前,街頭攝影師邱萬興就已經參與至台灣的反對運動中,1985年後,他開始從事美術設計工作,陸續擔任許多雜誌、報刊,甚至政治人物的美術編輯與攝影、文宣設計。他說:「三十多年來,我用影像記錄了台灣這塊土地發生的抗爭故事,同時也藉由製作文宣傳單,來關注台灣人權與社會改革運動。」

舉凡突破黨禁、民進黨成立、桃園機場事件、二二八事件周年紀念活動,各家媒體不敢報導的篇章,幾乎都是經由邱萬興一手包辦美編與攝影。此外,許多學生運動中使用的手幅、立牌等也都是出自邱萬興之手,像是台大511自由之愛、六一二事件、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會成立的橫幅文宣。

有酒黨主席之稱的余岳叔,外號阿才、才哥,曾任《前進雜誌》、《民進周刊》等報社的攝影記者。1990年11月開始經營位於金山南路的餐廳「阿才的店」,可說是反抗者廚房,聚集了失意黨外豪傑在此論劍煮酒、論政談事。

「太陽花的時候,剛好在餐廳遇到幾個學生幹部吃飯聚會,我看他們高談闊論整晚,桌子上只有五罐啤酒──這樣子怎麼搞革命!」在台上喝掉半瓶威士忌以後,余岳叔說起自己的運動美學,順便調侃一下318學運,全場忍不住哈哈大笑。當年的衝組白天在街頭與警察短兵相接,晚上BB CALL就互傳代號「09」,諧音唸就是「飲酒」,大夥相約酒攤,宣洩苦悶和怒氣。

余岳叔的女兒在大約六七歲時寫了一篇作品〈我的爸爸〉:「香菸是爸爸的薯條/酒是爸爸的可樂/電視新聞是爸爸的卡通/書是爸爸的漫畫/女人是爸爸的玩具/媽媽是爸爸的仇人。」在童顏童語間,可以得知平時的余岳叔經常流連於各酒攤之間,也能看到他本人的豪放性格,就算如今已經沒了眾酒豪聚集的「阿才的店」,過去的夥伴們仍然時常集結續攤、不醉不歸。

時移事往,民主狂飆過後,如今已經是承平年代。但是今晚一聚,前輩們勇健依舊。活動結束,我們還陶醉在前輩們的壯闊時代,卻聽見「酒黨主席」阿才一聲吆喝──號召酒國同志集結續攤。那是理想主義者的不斷革命、也是民主老兵的不醉不歸。


活動筆記|有話好說馬拉松:如何深刻談論公共議題?

(筆記整理:陳佳旻;編輯校稿:萬巧蓉)

新聞工作者陳信聰,於今年(2022)九月份卸下公共電視論台節目《有話好說》的十多年來主持人兼製作人的身分,轉調至以台灣環境問題為節目主題的《我們的島》,他想嘗試改變,渴望在新聞領域中增加更多不同的聲音。加入團隊後,陳信聰想要做出專注於台灣環境相關的Podcast,另外也有一個系列,叫作「台灣消失中的聲音」。

什麼叫做「消失中的聲音」?比如說近期製作的單集〈星星不見〉,星星沒有不見,只是我們無法看到,那看不見星星會有什麼聲音消失呢?溪流旁的青蛙、草地上的黑冠麻鷺、大樹上的貓頭鷹、蟲鳴、蟬鳴、人與人的對話,這些聲音即將消失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都市內已經無法體驗。

聰哥也與大家分享,他小時候住在頂樓,到了傍晚,便能看到整片天空的蝙蝠。可惜的是高中後,蝙蝠就不見了。雖然人的耳朵無法聽見蝙蝠的超音波,但我們透過轉譯的方式,把蝙蝠生氣的聲音、求偶的聲音、覓食的聲音,或是找不到棲地迷路的聲音,透過眼前的畫面在腦海中播放出來,這些就是台灣消失中的聲音。

此外,提到言論自由與網軍側翼的區別在哪邊?聰哥說,網路上的極端言論永遠都佔最少數,卻又是聲量最大的,所以我們很容易看到少數扭轉成多數、甚至代表全部的想法。主流消失與社群分眾的趨勢也慢慢淘汰掉舊時代的認知,同溫層越來越多、越來越小,人們漸漸開始聽不到彼此的聲音。衍伸而出的是兩個不同年齡層:舊世代的失語對上新世代的寂靜,帶來奇妙的衝突和矛盾。舊世代要如何學會利用新媒體去對話?新世代要怎麼積極解決公共議題?雖然還是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不同的路線上,做著相同的努力,但是這樣的意識,在未來有辦法成為公眾發言的共識嗎?


活動筆記|《女人屐痕》讀書會:台灣女性文化地標

(筆記整理:陳佳旻;編輯校稿:萬巧蓉)

在台灣民主運動的早年,公民聚集爭取權利的集體活動是非常陽剛、男性的活動,當時的女性,一邊爭取著政治上的自由,卻也同時遭受到性別上的壓迫。在台灣解嚴後,各類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相較於民主、勞工、修改刑法等議題,婦女運動並不是主流。

在以民主相關學運為主流的年代,世新大學性別所所長伍維婷觀察到,學長們還是很習慣將女性視為比較附屬性、工具性的角色,譬如說幫忙影印文件、處理行政工作等等。當談論到學生的主體性時,似乎沒有包含「女學生」的主體性。在1986年成立女研社的三位學生:曾昭媛、許郁蘭、黃麗玲以及其他女學生,都有分享過類似的觀察,在參與民主化運動的過程發現到自己的性別格格不入,於是另闢蹊徑,成立屬於女性的聯盟。

這群女學生為什麼那麼獨特?二十多年前的政治環境正在急速變動,從威權的國家體制中走到民主化。當眾人仍在摸索中,女孩們已經認定「個人的即是政治的」,決定走一條實踐的路,造就如此獨特、想做什麼就去做的群體。

伍維婷回想自己做為大學新生時,想找個社團加入,無意發現了當初還叫做「女性問題研究社」(現全名:女性主義研究社)的社團。第一次上課,馬上接受到震撼教育,台上的學姊帶著無比燦爛的笑容詢問台下的新生:「你們都用什麼工具自慰?第一堂課就要來討論什麼工具做適合自慰。」這樣的衝擊讓伍維婷覺得女研社非常特別,提出他從來沒思考過的問題,這是個相當大的挑戰,卻又與自身緊密相關,於是毅然決然留在女研社。

「當時的我們,關注在身體以及性的議題,當然還有性別不公義的事件。」只要婦女上街,女研社就會出動聲援,女性與情慾也是當年運動者所關注的議題。

觀望當代,隨著科技的進展,數位性別暴力開始成為一種攻擊手段,無論是肉搜、網路霸凌、性私密影像曝光,亦或是「綠茶婊」、「台女」等層出不窮的負面詞彙,年輕的世代雖然關注這些議題,卻也無從管理。無論是男人或是女人,性別上的壓迫,什麼時候才會面臨終結?


活動筆記|文學裡的社會運動——這個國家令我分心

(筆記整理:陳佳旻;編輯校稿:萬巧蓉)

歷史,不會全都保存在人們的記憶之中,有時候得透過文學的紀錄,讓我們發現,過往發生的事情確實的存在。

在詩人羅毓嘉的成長過程中,17歲就對社會感到憤怒,開始走上街頭,他謙遜地說,他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第一就是自己是男同志者、第二就是擁有一支還算能寫的筆。「參加社會運動的男同志」與「可以寫作的人」,這兩個角色之間產生了激盪,有時是互相合作、有時互相背叛。

羅毓嘉稱自己是在文學界裡的中間世代,形容中間世代的作家們從出生到今經歷很多戰場,尤其是社會從封閉壓抑準備邁向言論百花齊放,對這些人的青少年時期造成莫大衝擊。這是最壞的時代,卻也是最好的時代。

當時被大眾關注,需要「被運動」的議題不外乎就是性別、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廢除死刑、勞動權益的爭取,這些問題在二三十年間不斷的迴繞,那文學在這其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羅毓嘉認為,在這段鬥爭中,文學並沒有任何的特殊功能,唯一的作用是當它被閱讀時,閱讀者讀懂了內容,且能夠以自己的人生經驗挑揀文本、產生共鳴。文學需要被理解,才會具有力量。

在諸多議題活動中,造就了多少的英雄?而這些英雄,透過文字、影像的傳播,就此形成兩個相對立的角色:到底是文學裡的社會運動,還是社會運動裡的文學?主體如果不一樣,文字所能包含的東西就不同。作為一位文字工作者,心中應該要有一條不可跨越的底線,在參與社會運動的過程中,不是所有的運動參與者都願意成為寫作者筆下的人物,在沒有許可的狀況下,又應該要如何寫作?對於文學創作者來說,這其實是最大的挑釁。


活動筆記|《無法送達的遺書(新版)》讀書會: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筆記整理:陳佳旻;編輯校稿:萬巧蓉)

不要笑,不要哭,不要恨,要理解。—— 巴魯赫.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

在電影《流麻溝十五號》中,呈現出當時監禁於綠島的政治犯,其中有些人受到株連、誣告,但也有很多的政治犯是懷抱著強烈的理想,他們想要改變腐敗的政府、驅逐外來政權。在法律的意義上,他們並不無辜,他們是真正意圖顛覆國家的人。《無法送達的遺書》一書則細膩的書寫幾位台灣五、六零年代的政治犯人生面貌,他們多數有著自覺及赴死的決心、有面對國家暴力的勇氣。

《無法送達的遺書》一書於2022年再版,從初版到再版經歷了七年,期間也透過推廣活動、學術研究、繪本電影創作等等,和不同背景的讀者連結,新版的出現,回應了這段期間多位研究者做出的努力,例如:新版作者群之一的林傳凱奔赴各處,舉辦讀書會與展覽,把書中的故事帶回到發生地。白色恐怖的案件遍布全台灣,將故事與地方文史脈絡作結合,可以說是回應了當初各處青年心中對未來的想法。

林易澄在此書負責的人物故事是過去生活在雲林、曾任國小校長的郭慶。林易澄說,遺書書信紙上的筆跡可看出寫自不同時間點,充滿堆疊的痕跡。原因是在軍法處中,政治犯並不確知判刑的內容與時間,因此郭慶事先將想要交代的事項逐條寫出,當判決結果出爐,得知是死刑後,最後才將日期以及地點填寫上去。

開始這項書寫計畫時,林易澄原先想著墨於郭慶本人的故事,但在訪談過程中,他發現這個故事並不只是關於一個三十多歲就早逝的年輕人,還包含了郭慶的女兒郭素貞的生活。

當時被處決的政治犯,在其戶口名簿上會有特殊註記,郭慶的妻子為了避免對年紀尚幼的孩子造成影響,毅然決然地改嫁。直到郭素貞長大成人,隱約察覺了親生父親的事情後,隨著政治氣氛的鬆動,開始想要追尋父親的故事。郭慶用他三十多年的短暫人生,用力追尋對理想社會的想像;郭素貞在知道父親經歷後,也費時去了解父親的面貌、他經歷的時代。在追尋的過程中,他們的身影是重疊在一起的。

郭素貞一方面身為受難家屬,生命處境深受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媽媽的改嫁,成長過程中對案件毫不知情,儼然是與此段歷史無涉的普通身分。他的追尋過程,與讀者閱讀的狀態很接近:從完全不知道這件事情,直到認識過往;更深一層地,也因為郭素貞的親情關懷,得以將作者、讀者們與她的父親連結在一起。


司改會講座|聯合國如何監督人權實踐? 台灣與香港工作者現身說法


大塊新書分享會|《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新書對談(台北場)——誰的記憶才算數? 朱宥勳X瀟湘神


衛城新書分享會|一點深淵,一點微光:韓麗珠x言叔夏談時代與文學

香港小說家韓麗珠,在2019年以來書寫了兩本散文《黑日》與《半蝕》。這兩部作品都獲得極高的評價。《黑日》獲得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獎,《半蝕》獲得2022年梁實秋散文大師優選獎。

《黑日》與《半蝕》孕育於特殊的時空品。韓麗珠以她敏於內省、深於觀察的筆調,諦觀變動中的城市與自己,從中產生了這兩部對華語文學圈而言難得的散文作品。既充滿時代意義,又深刻足以超越時間。

平路評《黑日》:「這麼文學、這麼繾綣、這麼深刻、這麼堅定,卻又這麼無路可出,《黑日》疊影下,正是…….我們心裡日日掛懷的香港。」

言叔夏認為《黑日》與《半蝕》改寫了西西以來對「我城」的定義,她說:「《黑日》與《半蝕》,以一種接近日記的體裁,看似直面『現場』,真正要叩問的卻其實是人與時間、人與歷史、人與他所在的『此刻』之間的千種綰結。」

韓麗珠來台期間,我們舉辦這場文學座談。邀請台灣散文名家,也是韓麗珠的好友──言叔夏,進行這場對談。


衛城新書分享會|《無住之島》新書分享會——青年安居如何可能?解析當前居住政策的問題

本此座談邀請到《無住之島》的作者廖庭輝以及長年關注租屋問題的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來為我們解析當前居住政策的問題。

・買房買不起、租房租不好、社會住宅抽不到!用數據告訴你青年居住問題的嚴重程度。

・解析居住政策的侷限。為什麼政府願意提供租金補貼、購屋優惠貸款,卻迴避更根本的市場改革?

・高房價為什麼難以撼動?房產持有結構透露出哪些訊息。

・如何以民主政治回應居住問題?為青年安居議題找到公共的新視野?

邀請大家在選舉前夕一起來關心居住議題,討論我們該如何為自己爭取合理的居住權利。

臺灣當代普遍的居住困境,我們共同來面對。

——————————————————
♦主持人|林立恆(衛城出版社編輯、《無住之島》責任編輯)
♦主講人|廖庭輝(社會住宅推動聯盟、OURs都市改革組織合聘研究員、《無住之島》作者)、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日期|2022/10/22(六)19:00~21:00
♦地點|左轉有書(台北市中正區鎮江街𝟯-𝟭號)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vpaNSie3WgKgEtJW7

🔸🔸🔸18:30開放入場,座位有限,額滿為止🔸🔸🔸

注意事項:
1. 進入店內先量額溫,噴酒精
2. 活動全程戴口罩
3. 有感冒症狀或身體不適請在家休息